全南招商引资
全南县位于江西最南端。东经114°10′-114°50′,北纬24°30′-25°10′。与江西信丰县、龙南县接壤,毗邻广东翁源、连平、始兴、南雄四县市。总面积1521平方千米。总人口20多万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厢镇。邮编:341800。代码:360729。区号:0797。拼音:QuannanXian。目录1 全南概况2 行政区划3 历史沿革4 自然资源5 经济发展6 全南历史7 旅游景点8 参考资料全南县 - 全南概况全南1903年建县,因地处虔州(赣州)之南而名虔南,1957年改称全南县。60%以上的边界与广东接壤,素有“江西南大门”之称。全县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,人口20多万。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,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,生态环境优美,客家风情浓郁。[1]全南自然资源丰富。拥有山林191万亩,是南方重点林业县之一;水能蕴藏量3.6 万千瓦,现有装机容量2.6万千瓦,是全国首批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;规模储存量的矿产资源有钨、稀土、瓷土等20余种,闻名于世的大吉山钨矿坐落在县境内。近年来,全南县充分依托区位优势、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和低成本优势,抓住“对接珠三角,建设新全南”这条主线,围绕建设赣粤边际新工业明珠和生态园林文明城市两大目标,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。今天的全南,以开明开放的政策、优质高效的服务、宽松优美的环境,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开发,全南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生命力。全南县 - 行政区划全县辖6个镇、3个乡:城厢镇、大吉山镇、陂头镇、金龙镇、南迳镇、龙源坝镇、中寨乡、社迳乡、龙下乡。共有3个居委会、86个村委会。城厢镇面积:79.8k㎡人口:43577人邮编:341800代码:360729100辖寿梅路、含江路等2个居委会,上山、城厢、小慕、镇仔、黄埠、田心、樟树等7个村委会。镇政府驻车站西路。大吉山镇面积:124.7k㎡人口:25504人邮编:341801代码:360729101辖乌桕坝、坪头镇、大岳、马坑、马安、小溪、田背、斜溪等8个村委会。镇政府驻乌桕坝圩。陂头镇面积:299.9k㎡人口:21944人邮编:341811代码:360729102辖陂头圩镇居委会,歧山、竹山、瑶山瑶族、张公踫、星光、潭口、太和、竹芫、周布、黄塘、陂头、正河等12个村委会。金龙镇面积:217.6k㎡人口:25589人邮编:341800代码:360729103辖东风、黄金、陂头、烧斗、天龙、树垇、立新、松山、圆山、河背、含江、岗背、来龙、兆坑、合头、增坊、木金、水口等18个村委会。镇政府驻南海圩。南迳镇面积:210.9k㎡人口:19927人邮编:341802代码:360729104辖南迳、热水、中切、罗田、黄云、马古塘、武合、大田、大庄、分水、黄里、古家营等12个村委会。龙源坝镇面积:262.8k㎡人口:12572人邮编:341808代码:360729105辖龙源坝、坪山、雅溪、炉坑、水背、镇头、上窑、寨下等8个村委会。中寨乡面积:98.6k㎡人口:12642人邮编:341804代码:360729200辖中寨、玉舍、罗坊、中坑、田在、黄泥水、黄竹龙、筠竹等8个村委会。乡政府驻黄竹龙。社迳乡面积:119.6k㎡人口:11948人邮编:341812代码:360729201辖社迳、当迳、塔下、炉迳、老屋、江口、水东等7个村委会。龙下乡面积:106.7k㎡人口:6677人邮编:341814代码:360729202辖龙下、川垇、河田、上湖、虎条、山石等6个村委会。全南县 - 历史沿革原属龙南、信丰二县地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,析龙南县之大龙、新兴堡和信丰县之镇南、扬溪、步口、回戈堡,置虔南厅。因唐虔南镇得名,此地为隋虔州之南陲而名虔南,虔州又因虔化水为名。民国二年(1913年)置虔南县。1957年因字生僻,改为全南县。1987年4月5日,陂头乡改设陂头镇(赣府厅字[1987]165号批复)。1993年11月17日,撤销南迳乡、金龙乡,设立南迳镇、金龙镇(赣民字[1993]167号批复)。2000年,全县辖5个镇、11个乡:城厢镇、金龙镇、陂头镇、大全南县地图吉山镇、南迳镇、木金乡、小慕乡、中寨乡、乌桕坝乡、大庄乡、寨下乡、龙源坝乡、竹山乡、社迳乡、上江乡、龙下乡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:全县总人口170847人;其中:城厢镇25050大吉山镇13135驶头镇15623金龙镇21133南迳镇12718木金乡6927小慕乡9391中寨乡11937大庄乡6151乌桕坝乡12128寨下乡3556龙源坝乡10407竹山乡5632社迳乡7355上江乡3410龙下乡6294(人)2001年7月9日,撤销大庄乡,划归南迳镇;撤销乌桕坝乡,划归大吉山镇,镇政府驻地迁至乌桕坝圩;撤销小慕乡,划归城厢镇;撤销木金乡,划归金龙镇,镇政府驻地迁至南海圩;销寨下乡、龙源坝乡,合并组建龙源坝镇;撤销竹山乡,划归陂头镇;撤销上江乡,划归社迳乡(赣民字[2001]341号批复)。2003年底,全县总人口18.5万人。2004年底,全县辖6镇3乡。城厢镇2004年辖:含江路居委会、寿梅路居委会、城厢村、田心村、樟树村、小慕村、镇仔村、黄埠村、上山村。大吉山镇2004年辖:乌桕坝村、坪头镇村、小溪村、马坑村、马安村、大岳村、田背村、斜溪村。陂头镇2004年辖:陂头镇居委会、陂头村、星光村、潭口村、太和村、竹芫村、正河村、周布村、黄塘村、竹山村、张公碰村、岐山村、瑶山村。金龙镇辖:东风村、岗背村、含江村、河背村、圆山村、松山村、立新村、来龙村、陂头村、黄金村、天龙村、烧斗村、树凹村、木金村、增坊村、水口村、合头村、兆坑村。南迳镇辖:南迳村、热水村、中切村、大田村、罗田村、马古塘村、武合村、黄云村、黄里村、分水村、大庄村、古家营村。龙源坝镇辖:龙源坝村、雅溪村、镇头村、炉坑村、坪山村、寨下村、水背村、上窖村。中寨乡辖:中寨村、筠竹村、中坑村、罗坊村、玉舍村、黄泥水村、黄竹龙村、田在村。社迳乡辖:社迳村、炉迳村、老屋村、塔下村、当迳村、江口村、水东村。龙下乡辖:龙下村、上湖村、川凹村、虎条村、河田村、山石村。全南县 - 自然资源全南自然资源丰富。拥有山林191万亩,全南县森林覆盖率达80%,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;全国首批初级电气化达标县;水域面积165平方公里,水能蕴藏量3.6万千瓦,现有装机容量2.6万千瓦;规模储量的矿产资源有钨、稀土、萤石、瓷土、钽铌等20余种,闻名于世的大吉山钨矿座落在县境内。全南地理气候条件独特,境内平均海拔360米,年平均气温18.6摄氏度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无霜期长,非常适宜发展纯天然、无公害农林果茶及花卉等产业。目前,全南县是国家级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、江西省重点蚕桑县和碰柑生产基地县。全南县 - 经济发展近几年来,全南县通过招商引资、企业改革、扶优扶强、企业服务和安全生产等措施,全县初步形成了制衣制鞋、电子机械、矿产品加工、铸钢及五金加工为主的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。2006年,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.62亿元,年均增长9.9%。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35.7:32.5:31.8调整为2006年的28.2:39.4:32.4,二产比重提高6.9个百分点。完成财政总收入1.41亿元,年均增长21.5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54万元,年均增长10.9%,工商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8.6%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。以生产发展为基础,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,高山蔬菜、蚕桑、烟叶、林业和以脐橙、椪柑为主的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主导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超过60%。农业龙头企业达10家,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2家;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9个,联结农户3600余户。农产品商品率超过90%。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,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列入国家级示范区项目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。2006年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.64亿元,年均增长48.9%;销售收入12.29亿元,年均增长42%;利税2.83亿元,年均增长95.8%,在2004年如期实现工业“三年翻番”目标的基础上又完成了“两年翻番”。矿产品加工、制衣制鞋、机械电子、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增势强劲,销售收入、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%和95%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,发展到4户;税收超百万元的企业达11户。大吉山钨业、合隆制衣、晶环科技3户企业进入全市60户重点扶持企业行列。第三产业发展加快。2006年,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.74亿元,年均增长10.1%。房地产业发展迅速,增加值年均增长53%。旅游业方兴未艾,增加值年均增长5.8%。市场体系不断完善,城乡市场繁荣活跃,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.7%。金融业稳步发展,2006年末存、贷款余额达12.68亿元和4.98亿元,年均分别增长21%和9.96%。全南县 - 全南历史全南县全南原属龙南、信丰二县地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划龙南县之大龙、新兴堡和信丰县之镇南、扬溪、步口、回戈堡设立县级建置虔南厅。民国2年(1913)年废厅建县,因地处虔洲(赣州)之南而名虔南。1957年月改名全南县。全南建厅置县时间虽较晚,但全南这块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,据含江村出土的石铲、石镞等文物证明,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。全南县 - 旅游景点全南县旅游资源丰富。新石器遗址、宋窑遗址尽显古老文明。宗教旅游胜地天龙山山势险峻,气势雄伟,山顶建有大雄宝殿,蔚为壮观,四季游人如织。历代文人墨客登山览胜,多有诗赋。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车八岭,系赣江源头和珠江重要支流所在地,景区峰峦叠嶂、林海莽莽,保存了丰富的中亚热带珍稀动、植物种,是绿色休闲、运动保健的理想之地。南迳温泉,氡含量7.04mci/L、平均水温65度,对皮肤顽疾有特殊疗效。仙师宫、龙兴湖、瑶山寨、客家围层都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。
招商热线:400-151-2002